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68|回复: 8

[因果之律] 生命轮回——苏东坡的前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轮回——苏东坡的前世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在修炼文化较为普遍的古代就更为常见,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实他自己已经多次在诗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南华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梦到自己与苏辙、圣寿寺的聪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于是将此梦告诉了苏辙,苏辙还没开口,聪和尚来了,苏辙对他说:“刚才同云庵谈梦,你来也想一起谈梦吗?”聪和尚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们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苏辙抚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样梦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苏东坡的书信到了,说他现在已经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见面。三人非常高兴,一路小跑赶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苏东坡。苏东坡到了后,大家对他谈起了三人做相同梦的事,苏东坡若有所思道:“我八九岁时,也曾经梦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来陕右之间。还有我的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云庵惊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陕右人,一只眼睛失明,晚年时游历高安,在大愚过世。”大家一算此事过去五十年了,而苏东坡现在正好四十九岁。从时间、地点和多人相似的梦来看,苏东坡是五戒和尚转世已经无异议了。
  
    苏东坡后来写信给云庵说:“戒和尚不怕人笑话,厚着脸皮又出来了,真是可笑啊!但既然是佛法机缘,我就痛加磨砺,希望将来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就不胜荣幸了。”
  
    苏东坡总是喜欢穿僧衣,这可能这是前世因缘所致。宋哲宗曾经问内侍陈衍:“苏东坡朝服下面穿的是什么衣服?”陈衍说:“是僧衣。”哲宗笑之。
  
    苏东坡在杭州时,曾与朋友参寥一起到西湖边上的寿星寺游历,苏东坡环视后对参寥说:“我生平从没有到这里来过,但眼前所见好象都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似的,从这里到忏堂,应有九十二级阶梯。”叫人数后,果真如他所说。苏东坡对参寥说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经就在这所寺院中。”此后,苏东坡便经常到这所佛寺中盘桓小憩。
  
    大约元祐初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一起去拜见一老者,老者一见面就说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黄庭坚的前世是一女子。苏东坡点头不语,黄庭坚却根本不相信,老者对他说:“你到涪陵时就会有人告诉你。”黄庭坚认为涪陵是被贬的官员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去呢?后来他果然被贬到了涪陵,几次梦见一女子托梦告诉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说的话。
  
    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据说他一目失明,还有一师兄叫明悟,五戒因为一念之差,同女子红莲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奸淫之戒,结果事情被已经有功能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难当,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经预见五戒下一世可能谤佛谤僧,这样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苏东坡,而明悟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苏东坡刚开始时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左右,苦心劝化点悟于他。自身的亲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断劝化点悟,苏东坡终于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轮回之说,而且崇信佛法,潜心修炼。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去世时,他对守在床边的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没做什么坏事,相信不会坠入地狱的,你们不要太伤心了。”又告诫人们神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遗憾自己已经回升无力了,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
发表于 2010-9-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道:“看来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但我现在已经用不上力了。”
---------------------------
希望自己死去的时候,能不失念佛之力。
---那需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做才行。。。道理都明白的了
发表于 2010-9-8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9-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11-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老和尚开示: 佛法与报恩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众生恩,不忘三宝恩。

报恩的理论
报恩的理论来源于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的思想。佛陀教导我们:人与大自然、人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这一观点已被当今科学所认同,但佛陀是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佛教把我们每个人由过去业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报,即我们生命的主体;而把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即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同样的道理,自己与他人、众生与佛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体不二的。

做到这三种“不二”是我们完善人格、成佛作祖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呢?或者说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三种关系呢?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这些思想,就能逐步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

我们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因而我们会爱护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国南方以及日本等国,常常看到人们祭祀大树,祭祀河流山川,向这些自然景物顶礼膜拜,烧香点灯。很多人以为这是迷信。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我认为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把每一棵树奉若神灵,能在树前烧一支香、磕一个头,那我们就不会滥砍滥伐,森林就会得到保护;见了河流,我们烧香磕头,水源就不会受到污染……。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全世界50亿人的生命。我们时时处处能有感恩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我们敬仰、怀念佛陀对我们的恩德和教导。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丰富,中国人的道德观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完善。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修行解脱之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教奉行,则每个人都能成佛。

报恩的内容
报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报众生恩;第二,报国家恩;第三,报父母恩;第四,报三宝恩。

(一)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所有众生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他不二,有恩应报。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为生存的条件而言。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当下推向遥远的过去,我们同一切众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关系,从无始以来,与我们有关的人真是无法统计。面对芸芸众生,既有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们过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看作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恩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所需,从食品、衣服、房屋,到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却不可能创造一切。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反省一下这句话:人人都在为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为人人呢?能够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会自觉地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还应该从人类扩大到一切动物。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是一体的。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实际上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正如每一个人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亲朋,每个动物也同样可能与我们互为亲友。因此,我们要有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思想,进而做到戒杀放生。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也正是由此而形成的,仅就报恩而言,这一传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二)报国家恩

报国家恩,也叫报国土恩。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大地,纯朴勤劳的人民,都能激起我们的爱国之心。没有国哪有家?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常怀感恩之情,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把国家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国家的恩德,才是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

(三)报父母恩

报父母恩,父母恩德如泰山。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非常遗憾痛心的是,现在儿女虐待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学佛的人,不但要报答现生父母的恩情,还要报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这也体现了我们爱一切众生,爱全人类的精神。

(四)报三宝恩

报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佛是导师,法是真理,僧是宣传真理的老师。“有佛出世人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三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三宝就像一条船,把我们从苦海中度到清凉的彼岸。三宝是阳光,是雨露,是大树下的清凉地,每个佛教徒要时刻不忘报三宝恩。

报恩的实践
我们应当怎样来报恩呢?报恩的内容实际上已把报恩的实践包括在内了。当我们得到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众生,要把我们这一份欢乐与一切众生共享。佛教徒吃饭、喝茶、穿衣的时候,都要“当愿众生,共享喜悦,共成佛道”。《华严经·净行品》告诫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不要忘记众生,这就是报恩的实践。当然,我们不能把报恩的思想仅仅停留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要用报恩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言行,所谓“存于中,形于外”,知恩报恩,重在实践。

对我们广大的在家佛教徒来说,工作尽职、家庭和谐就是报恩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融洽,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就是报恩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五戒、四摄、六度去做,就是最好的报恩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情,都要体现报恩的思想,成为报恩的实践。报恩就是修行,修行在报恩。?

1990年8月讲于临济禅寺盂兰盆节报恩法会
发表于 2010-11-2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2-1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n8p6t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3 12:40 , Processed in 0.1690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