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04|回复: 4

[婚外恋] 徐志摩的婚姻经历——孝与戒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8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与戒淫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钟茂森
   


    看看今天的社会,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家庭本来是社会的基石,但是现代离婚率惊人地增长。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局的统计,2002年美国离婚人数是80万人。中国台湾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据2001年的统计是每结婚3.5对就有一对离婚。中国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全年有133万对夫妻离婚。大多数国家的离婚率是有增无减。据统计,85%生理缺陷的儿童来自离婚后的单亲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离家出走、辍学、吸毒、强奸、性病、坐牢等方面都超过正常家庭的孩子9至32倍。


    据中国人口网的资讯,全世界处于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0亿,其中中国有2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产堕胎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平均每分钟由10名少女进行不安全流产。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每分钟有10名堕胎者,意味著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女子打胎,每六秒钟就有一个胎儿被屠杀!台湾每年有30至50万人堕胎,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行的《残蚀的理性》纪录片提供的数位是:美国外科每年进行150万次的堕胎手术。这是多少妇女的血泪创伤!这是多少小生命惨遭屠杀啊!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位私人诊所的男医生说:‘我每天要做50至60个人的堕胎手术。有一天我上班,看到那些排队候诊等待做人工流产的妇女,我的心突然颤抖了,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自杀。我这不是为妇女服务,而是屠杀生命!我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再做一次堕胎手术了。’


    据中国海南特区报的报导,在这些堕胎中20岁左右的青年人居多,有的甚至还小。据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介绍,有一个16岁的女孩,已经是第三次堕胎了。她们通常都是隐瞒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医生们很担忧:因为这极不利于妇女健康。


    我们在《残蚀的理性》这个记录片中,真实地看到,许多美国妇女因人工流产而带来严重身心创伤,影响了她们这一生幸福。其中一位妇女堕胎以后,大出血,子宫穿孔,如果再怀孕,将会有生命的危险。而且更糟的是她每天必须要挂著一个人工的肛门排泄袋,她很怕在人群中逗留,怕别人听到她无法控制的排泄声。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痛苦地说:‘如果我早知这样,我一定不会做这种事了,可是当初没有人告诉我啊!’


    另一位堕胎妇女说:‘我杀了我的孩子!手术后我看到桶里被捣碎的小生命的尸体,我看到那是他的头,那是他的手指,那是他的小腿,我的整个精神都崩溃了!回到家里,我痛苦了几天,我一生中没有这样哭泣过。而且这种悲痛的哭泣越来越频繁。我想跳楼。’这是多么痛苦和不幸啊!这种痛苦和不幸,是由于不节制淫欲、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引起的。


    据美国《医疗消息》杂志的统计,美国每年染上性病的有300万人。未成年男女过早谈恋爱,婚前性行为,以及堕胎、卖淫活动氾滥。


    据今年(2005年)元月份的报导,美国鉴于这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布希总统不得不提倡节欲运动。目前许多中学都开设了节欲教育课,呼吁青少年结婚前不要发生性关系。布希总统批准2.7亿美金支援全国的节欲运动。


    由于男女之间轻率的行为,给个人身心健康、名节事业、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后代成长,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4年11月1日,北京的《新京报》公布了一则轰动的新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被公安部门当场抓获。因其嫖娼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影响复旦大学的形象,因此对其进行了严肃的处理:陆德明不再担任经济学院院长,不能再从事教学活动,取消其教授资格3年……校方表示:‘复旦大学内部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学校对陆德明做出了开除党籍、开除行政职务、留校察看等处分。这以后,媒体纷纷报导这一事件。


    不仅复旦大学对陆德明事件十分痛心,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大众对这件事都十分痛心!由于在戒淫的问题上,陆德明放纵了自己,以至身败名裂。这位47岁的教授,是经济学院的博士导师,是上海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他享受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被称为是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家。然而如今名誉扫地!不仅令学校师生痛心,更令家庭妻子儿女痛心,倘若双亲还在,更令父母伤心落泪。且陆德明是在复旦大学读完学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此事件发生,他岂不是深深辜负祖国的培养?


    民国年间苏州灵岩山的高僧印光大师曾倡印劝戒淫戒杀等善书300万册。他亲自撰文普劝民众,他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他说:‘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印光大师这段话是对陆德明最恰当的评论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观的感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顾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压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的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著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这种人吗?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对爱情婚姻轻率的行为,违背了人伦道德,可以说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入德国学校学习,专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学成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做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以上我们从上海陆德明和民国诗人徐志摩的例子,看到活生生的事实,男女之间违犯道德的行为,给人生带来不幸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呢?    这就是我们在下面要谈的问题:

上一页[1][2][3][4][5][6] [7] [8][9][10]  ... 下一页 >>
发表于 2010-7-28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 徐志摩是麒麟转世
虽有福报 但无德行
做无德之事 有此一报 不脱因果

所谓风流倜傥之辈更要 以之为戒
发表于 2010-9-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怎样转烦恼为菩提----净慧法师


什么是烦恼?烦恼是从哪里来?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怎样转化去除烦恼呢?
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
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要想断出这种欲望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
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


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

菩提之路
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
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
发表于 2010-11-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戒淫》顺利圆满入世,法界众生恭敬欢喜而得大利益,正发并不舍大菩提心,破除淫心,早入法身圆觉。
愿我修甚深般若将无量劫来所有的六道情执皆速转为如来无我的慈悲,早证慈悲遍一切法界三昧,早证法身圆觉。
愿法界一切众生修甚深般若将无量劫来所有的六道情执皆速转为如来无我的慈悲,早证慈悲遍一切法界三昧,早证法身圆觉。
愿我生生世世永断邪淫,愿一切与邪淫有因缘的众生永断邪淫。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远离邪淫之因,不造作邪淫之恶业。
愿我生生世世皆以童子身入道,直至法身圆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00:00 , Processed in 0.16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